《文华邢州》——遗址篇⑤
角楼广场:文旅新地标 民生大舞台

扫码看视频
记者 高阳 叶晓强 通讯员 蒋瑞丽 文/图
清晨的阳光洒在角楼广场的每一块地砖上,深秋的邢州大地已有了不容忽视的凉意。
伴随着悠扬的音乐与清脆的鸟鸣,这座城市的“活力心脏”已然苏醒。不同年龄段的居民纷纷走出家门,以各自喜爱的方式开启一天的健身之旅。
角楼广场上,同样一片热热闹闹的景象。在这里,没有年龄的界限,只有对健康生活的共同追求,一幅生机勃勃的全民健身画卷正徐徐展开。
角楼,坐落于城墙拐角之上,是中国古代城池营建规划中便于登高望远、防御射击、储备物资、人员休息的重要功能性设施,常见于大中型城池。2014年,邢台古城墙遗址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。现在,这段城墙角楼区域被重新修缮铺装,打造为“角楼广场”。
目前,这片广场约15600平方米,护城河总长度为390米,整体水域面积约5000平方米。
古韵绽放新意 市民乐享甜蜜
孩童是广场的“小精灵”,穿着亮色运动服在健身区穿梭。
来自马路街小学的李萌萌小朋友对记者说,因为家住得远,平时放学后她不能和同学一起玩耍,自从学校附近建成了这个广场,她便可以和同学们一起活动完再回家。
和李萌萌一样,很多附近上学的孩子都把角楼广场当成了校外大操场。
挥手作别的李萌萌欢笑着加入了跳绳的队伍,彩色的跳绳攥在小手里,在空中划出欢快的圆弧;另一边的平衡木旁,也围满了嬉笑追逐的孩子;还有孩子扶着栏杆在练习单脚站立,小脸涨得通红,笑脸却比阳光还灿烂,连汗水都闪着亮晶晶的光。
角楼广场上健身群体的“中坚力量”无疑是中年人。
妇女们跟着音乐跳广场舞,裙裾随舞步摆动,手臂划出整齐的弧线,每一个动作都透着精气神。男人们则偏爱力量训练,有人在单杠上做引体向上,肌肉线条紧实有力;有人在绕着健身路径运动,压腿、扭腰、举哑铃,动作娴熟又认真,偶尔互相调侃几句,笑声混着器械的“吱呀”声,满是生活的烟火气。
银发族是角楼广场上当之无愧的“定海神针”。这一带人口居住比较密集,以前大家想健身,需要步行十多分钟才能找到地方,现在家门口有了角楼广场,出门就能健身。“比以前方便多了。”家住市七中家属院的退休教师李老师开心地说。
老人们大多选择慢悠悠散步,或是在长椅旁打太极,抬手、转身、推掌,金刚捣碓、白鹤亮翅,动作行云流水,自带从容淡定。也有结伴练八段锦的,他们呼吸均匀,眼神专注,阳光落在银白的发丝上,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晕,仿佛时光都跟着慢了下来。
环顾角楼广场,从孩童们的蹦跳,到中年人的舒展,再到老年人的从容,这里的每一寸空间都充满着生命力、充满着对健康的热爱。每个人都在运动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快乐,把平凡的日子,过成了最有朝气的模样。
除了是运动场,这里也是附近社区开展各种活动的“天然阵地”——元宵节猜灯谜、母亲节公益讲座、暑期儿童安全教育,都在角楼广场上举办,居民参与度特别高。
更重要的是,它还成了邻里交流的新“纽带”。以前邻里之间“抬头不见低头见但不说话”,现在大家在角楼广场一起运动、参与活动、互相帮忙,社区氛围更融洽了。
厚植城市精神 守护城市记忆
一个有温度的城市,必然是能让市民产生归属感与自豪感的城市。
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,曾见证过多少风云变幻、市井烟火与文明演进?角楼广场南门的弧形景墙以浮雕的形式,刻画了从公元前15世纪的商王朝开始,3500年来在邢台所发生的12个重大事件,即“帝尧封禅、祖乙都邢、邢侯建国、襄子采邑、沙丘密谋、巨鹿大战、刘秀登基、黄巾起义、石勒建都、邢州治水、紫金五杰、义和举旗”,真实地反映了邢台历史发展的脉络和过程,以图文并茂的形式,展示了邢台悠久的历史文化,讲述了“我们从哪里来”的溯源故事。
每当有市民,尤其是青少年,通过角楼广场的浮雕看到了祖辈的奋斗足迹、城市的变迁历程,他们对“我是谁”“我属于哪里”的认知更加清晰。这种文化认同感,是城市凝聚力的基石,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精神纽带。
角楼广场,如同一本“露天的史书”,让市民在漫步中读懂城市,在沉浸中感受历史的温度。
推动文旅融合 激发城市活力
角楼广场的建设,不是简单的“复古”或“造景”,而是一次对城市灵魂的唤醒与重塑。
这里,成为一个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文化打卡点。它将与周边商圈、博物馆、非遗项目等形成联动,催生“文化+旅游+消费”的新业态,带动区域经济发展。
同时,角楼广场也将成为举办民俗活动、艺术展览、文化讲座的平台,持续为这座城市注入文化活力,让城市真正实现“动起来、活起来、火起来”。
角楼广场,它连接过去、现在与未来,承载记忆、情感与希望。我们坚信,这座广场必将成为一座有温度、有深度、有高度的城市精神地标。